本报记者方超石英婧上海报道
“今年问我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减租没有,减多少,减得够不够,我们认为减租是一个方案,但最重要的是要跟我们的商户共同提高销售,根据商户的具体问题用组合拳的方式进行帮扶。”
近日,在万科业务交流会上,印力集团董事长丁力业对包括《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内的媒体如此表示,在其看来,与商户共同破解现金流、装修成本承担及商场客流等问题的背后,皆离不开“精细化的深度运营”。
“今年5月11日我们在武汉青山印象城开了一个图书馆,是全国第一个进购物中心的国家一级图书馆,”丁力业介绍称,该图书馆总面积8600平方米,“开业之后刷爆了小红书,无论老少,去图书馆成为了一种潮流,每天为3000名进馆市民提供沉浸式学习空间和文化体验。”
除了在当地成为热门打卡地的图书馆外,丁力业介绍称,武汉青山印象城还有与白鳍豚基金会联名打造、代表武汉长江自然文化的标志物——全球最大的江豚雕像;购物中心里还有了市内最大商业攀岩馆、机场大巴接驳点、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医院、献血站、社区警务室、24小时自助政务机等各种社区生活功能……
很少为外界所知的是,在如今看来,运营颇为成功的武汉青山印象城,却在此前遭遇出租率下滑等严重冲击。
“在2020年武汉疫情来袭时,这个项目受到了严重冲击,出租率一度跌至70%以下,大面积空置与客流流失形成了负循环,项目一度陷入泥潭”,丁力业表示,在风暴中,我们不是忙于“修墙”,而是努力“造风车”。
据悉,印力集团主动把社区生活所需的各种非商业场景引入青山印象城,将它作为链接者,成为社区生活的枢纽。丁力业表示,后来证明这一系列的举措是做活青山印象城的“棋眼”。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至今,武汉青山印象城项目客流提升135%,较疫情前的2019年提升了21%,销售额提升143%,较疫情前提升33%,出租率也超过90%,高峰节假日客流可达10万人次,外广场每天带来超过1万的增量客流。
“商业本来就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让周边居民在这里既能找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能体验‘琴棋书画诗酒花’,牢牢地扎进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项目才有了根,才能在风雨中‘活下去、活得好’。”丁力业如此总结道。
毫无疑问,在商业世界中,很少有能够“一招鲜吃遍天”的现象存在,根据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商业也须“随之进化”。
丁力业介绍称,印力集团通过大数据对客户进行研究,针对消费者的标签可以打出200多个。在这些研究中发现,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并不是基于年龄性别,而是基于共同的审美和精神爱好,这与传统做商业定位的思路不同,也要求其走出传统的舒适圈,用新的思路来做产品。
上海西岸凤巢AI Plaza无疑是典型案例之一。据悉,印力集团从精神共鸣的角度出发,针对西岸客群对艺术的喜爱,定制化地打造一个以“艺术Art+科技Intelligence”为主题的项目,而该项目开业时的全国及区域首店占比超50%、举办古塔词弥插画艺术中国首展等成绩单,无疑颇为亮眼。
除此之外,位于福州的烟台山项目亦被重点提及。据悉,该项目保留了仓前九里46栋古厝和13条漫步街区,还原“万国建筑博物馆”的历史质感。在去年10月开街首日,该项目就达到了“超80个品牌集体亮相,20万人次的客流”。
在丁力业看来,近些年,本土化品牌快速发展,并且与新一代消费者产生共鸣。各地都涌现出一批新国货品牌,它们代表了一股商业新势力。“我们认为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商业力量,因此在今年,我们推出‘新国货共生计划’。目前,印力已经与近50个新国货品牌展开了合作,并且将会持续挖掘和孵化新国货品牌”。
“商业是个传统行业,所有的价值都源自‘我们为客户提供了什么’。”丁力业最后表示,落地生根,商业才有穿越周期的韧性,其同时认为,商业也是个长青行业,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变化,新消费品牌也不断涌现,建筑的屋顶之下、围墙之内,内容每季都在变,活动每周都有新,创意每天都在迸发。“持续创新,商业才有长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