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雪波卢志坤北京报道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发布《“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建设规划》),对当下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环境、总体要求、重点任务、重大行动以及保障措施作了详细阐释。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这份规划是第二份国家级、综合性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相比五年前的第一份规划,这次规划涉及的方面更多,要求也更加细致。
有专家告诉记者,国家在做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这说明规划已经越来越成熟,可以更加标准、更加完善地解决问题,也有更好的精力和能力系统性地做一些事情。而进入“十四五”之后,我国城市建设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从原来的“土地扩张”转向“空间控制”,从原来的粗放式发展,走向了“精准”协同的高质量发展。
从规划到试点
回顾过去的“十三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成绩显著。
《建设规划》中提到,城市基础设施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防范安全风险的重要保障。
而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对更好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回顾过去的“十三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成绩显著。其中,统计到的道路长度增幅35.1%,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增幅35.7%,城市集中供热面积增幅47.0%,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增幅41.0%。轨道交通的增长速度更是迅猛,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相比2015年已经翻倍,达到6600公里,增长幅度120.0%。记者了解到,在2021年末,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了8708公里。
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曾发布《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十三五”规划》,那是我国第一次编制国家级、综合性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五年后,新一阶段的规划如约而至。
本次《建设规划》中提到,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体系化水平、设施运行效率和效益有待提高,安全韧性不足,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而今,这些问题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城市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探索也在持续推进。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重庆、福州、济南等16个试点城市开展了首批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2021年又增加天津滨海新区、烟台、温州、长沙、常德等为试点城市(区)。同时,还组织开展了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智能市政、智能建造等一系列专项试点。
建设低碳、智慧城市
《建设规划》提到,将继续开展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还印发了《关于征集遴选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的通知》,决定征集遴选部分城市开展智能建造试点,推动建筑业向数字设计、智能施工、建筑机器人等方面转型。
智能、低碳已经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要求。《建设规划》中提到,要遵循“绿色低碳,安全韧性”以及“民生优先,智能高效”的工作原则,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尤其是要促进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可以采取的方式有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能源系统低碳化发展、积极发展绿色照明等。
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建设规划》提到,将继续开展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智慧道路交通、智慧多功能灯杆系统、新一代信息通信、智慧广电网络、车城协同、智慧社区,都是在接下来将要推进的工作。
“绿色体现在生态、低碳和循环利用等方面,智能体现在基础设施设备的精准调控、数据集成等。”南京农业大学规划院上海分院院长孙文华指出,绿色、智能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需要,绿色和智能是目标,需要通过技术来实现。交通与能源是城市生活中与“绿色、智能”最为相关、人们日常使用最为频繁的。绿色、智能需要人们改变日常的生活方式,这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生活理念。
专家指出,交通、能源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属于一次投入、多年使用的项目,建设项目更需要树立“绿色”“智能”的理念,才能实施贯穿于建设全过程,最终实绿色、智能的目标。
专家表示,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绿色、智能的要求,比“十三五”的定位更高,能够与国际标准和新的发展模式结合,技术也不断成熟。必须要重视这样的发展模式,比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就要考虑如何体现出绿色节能。
推进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
除了区域之间的不协调问题外,城乡融合发展也成为了“十四五”的重要目标。
在多年前的《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十三五”规划》中,就提到了中西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总体上仍落后于东部地区,本次《建设规划》中再次强调,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要求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形成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城市群都市圈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也是本次规划的重点。文件中特别提到,将支持超大、特大城市为中心的重点都市圈织密以城市轨道交通和市域(郊)铁路为骨干的轨道交通网络,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一体化发展。
除了区域之间的不协调问题外,城乡融合发展也成为了“十四五”的重要目标。《建设规划》中明确: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及生态网络体系,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衔接配套建设,提高一体化监管能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好县城,加快县城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
今年6月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中也提到,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促进向村覆盖、往户延伸。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记者,近几年县城的基础设施进步非常快,很多地方都有很大的成长,甚至一些县城都已经通高铁了,但还是有很多要补功课的地方。
孙文华也分析称,县城与城市相比,当前其主要的基础短板还是在于交通的能级,区域要素流动主要依赖于对外交通设施,如机场或高铁等。
有专家表示,我国的高铁建设、高速公路里程建设已经居世界第一。我国地大物博,机场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低、高空飞行可以缩短始发地与目的地的交通时程,更可以跨越山河的物理空间障碍,降低通行成本,促进县城与城市之间的交流机会与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