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郭阳琛张家振上海报道
在江浙沪两省一市交汇处,一片总面积约2413平方公里的江南水乡正成为创新发展热土。
日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长三角示范区”)执委会会同江浙沪两省一市工信、通信管理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进先行先试的若干举措》(以下简称《举措》),共推出20条具体举措,合力打造数字化转型发展先行区。
据了解,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示范区正式揭牌,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和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揭牌近三年来,示范区已累计推出88项具有全国首创性的制度成果,已有38项成果面向长三角和全国复制推广。
如今,长三角示范区正将创新发展的目光聚焦到数字经济方面,全力打造“数三角”。《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由江浙沪两省一市政府此前共同组织编制的《长三角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指出,到2035年,长三角示范区产业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要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创新品牌,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0%以上,行业能效水平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达到约40%,长三角示范区提出的2035年发展目标高出全国目前平均水平的一倍。”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要实现这一宏大目标,应建设数字基建,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注重数字应用,完善数字公共服务,同时一手促创新,一手促营商环境优化,吸引外部投资和人才支持数字经济发展。
筑牢数字经济发展底座
据了解,上述《举措》从积极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等5个方面推出了20条具体举措,共同推进长三角示范区数字经济领域创新举措率先落地,打造数字化转型发展先行区。
“《举措》从多个方面体现出了‘先行先试’理念。”盘和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尤其在推进新型信息基建一体化建设方面,长三角示范区提出“进一步精简信息管线、通信基站、机房等建设审批手续”,以简化的方式推动数字基建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举措》还指出,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长三角示范区重点区域5G信号全覆盖,核心区域连续覆盖;鼓励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分步推进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大幅提升区域国际通信能力;推进通信网络同城化建设等。
值得一提的是,长三角示范区还将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支持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起步区建设,从而打通跨行业、跨地区、跨层级的算力资源,打造长三角算力网络的骨干连接点。
事实上,长三角示范区揭牌近3年来,这片热土一直充盈着数字经济活力。今年1月16日,随着《长三角数字干线发展规划纲要》和《长三角数字干线青浦区行动方案(2022年—2023年)》正式发布,“数三角”建设正驶入发展快车道。
记者了解到,长三角数字干线是指发端于上海市青浦区,以数字经济为本源,依托G50主干廊道与沿线城市形成紧密合作,协同打造一流新型基础设施的数字创新发展带。
根据规划,长三角数字干线要打造经济数字化的“引力场”、生活数字化的“全息场”、治理数字化的“网络场”、生态数字化的“试验场”,从中心到外围分为“数字天元”“数字三体”“数字星座”“数字星云”四层。其中,“数字三体”即在长三角示范区将打造长三角数字干线核心区域。
盘和林分析认为,打造长三角数字干线,上海市青浦区可以将重心放在研发上,诸如核心电子器件研发和高端通用芯片设计,背靠丰富的院校资源实现研发突破;而苏州市吴江区可以专注于装备制造和生产,以高端设备制造来形成产业区块;嘉兴市嘉善县则应着眼于数字技术的场景应用,将大量数字创新与实践结合。
加快打造数字经济新版图
在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的办公室内,光彩芯辰(浙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彩芯辰”)副总经理鞠勇正向客户展示企业的光模块产品。
令鞠勇欣喜的是,今年以来,光彩芯辰销售额比2021年同期实现翻番,产值达到5360万元。“自去年5月投产以来,产品远销至苹果和Facebook等头部企业。”
嘉善县宣传部相关人士则表示,长三角示范区三地各扬所长,而嘉善的长处在于新兴产业正在加速集聚。目前,嘉善县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同时,紧盯长三角地区重点产业链,大力培育数字经济等“3+3”主导产业,近百家集成电路关联企业已在此集聚发展。
数字经济已成为嘉善县最为活跃的“增长极”之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嘉善县规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实现59.99亿元,同比增长33.9%。2022年,嘉善县将力争完成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总产值900亿元,实现增加值140亿元以上。
类似的故事也在上海市青浦区上演。2021年底,中国核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建”)从千里之外的北京市搬到了青浦区。对于这次“搬家”,中核建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戴雄彪坦言,青浦区除了有良好的营商环境,还能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开出一剂良方。
“一方面,可以从长三角地区丰厚的数字化土壤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华东沿海地区是我国核工业的集聚地,沿着长三角数字干线,采购、运输、建造等过程都将获得更多便利。”戴雄彪分析道。
近年来,数字经济正成为青浦区聚焦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7月13日,在“2022年长三角示范区开发者大会暨首届示范区全链接大会”上,青浦区委副书记、区长杨小菁表示,目前,青浦区已形成“1条干线、5大支柱、10个基座、3条拓展带”数字经济新版图,集聚智慧物流、北斗导航、新型工业化3个国家级基地和市西软件园、数字智造园等一批重点园区,未来三年将构建5000亿级的数字经济规模。
作为江苏省民营经济的领头羊,苏州市吴江区也主动迎接数字化转型风口,赋能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吴江区已拥有苏州市级数字经济入库企业129家;完成“智改数转”项目超2000个,总投资140亿元。
数字技术惠及百姓生活
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运用,也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越发便捷。在盘和林看来,要以数字政府优化公共数字服务供给,推动建设智慧城市,将数字技术和老百姓衣食住行联系起来。
位于青浦区的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投入运行已有两年多的时间,远程问诊、在线处方、药品配送等互联网诊疗服务不断迭代升级,当地百姓关心“看病不出村,居家可配药”的愿望正成为现实。
不仅如此,随着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与吴江区、嘉善县等地的医疗机构对接,长三角示范区的居民也可以享受到上海市的优质医疗资源。
吴明(化名)家住吴江区,是一名高龄心脏病患者,前不久在吴江区当地医院进行了冠状动脉支架手术,这也引起了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关注。由于患者年龄较大、病情相对复杂,中山医院心内科、呼吸科以及重症医学科的多位专家通过视频连线,与吴明的主治医生展开了一场相隔70多公里的远程会诊。
“智慧医疗”只是长三角示范区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的一个缩影。根据《举措》,示范区将推进长三角政务数据互联互通,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通信相关业务材料跨省通办异地互认,在水乡客厅区域内的企业和居民,推动逐步取消座机通话长途费等。
同时,《举措》还指出,将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推进数据资源有序利用、加强数据资源安全保护,并建立三地共享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共同推进信用数据归集和共享。
“发展数字经济,除了提升硬实力,软实力也不可忽视。”盘和林认为,长三角示范区还应该先完善数字经济发展规则,要着眼于数字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制定规则在前,再完善监督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