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裴昱北京报道
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突出、评价考核频繁等问题,引起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鼓励研发创新和“卡脖子”技术攻关的大政方针之下,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以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完善考核制度。
8月8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解决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上。
专项行动为期1年,分三个阶段展开。9月底前,为部署动员,摸排情况阶段;12月底前,各部门各地方各单位完成各自层面的措施办法制修订工作;2023年6月底前,各项措施办法全面开展实施,减负行动全面落地见效。
“各种事务性工作比较多,考核制度的周期也相对较短,但一些科研活动出成果的周期比较长,还有失败的风险。”一位科研人员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现行科研活动的考核制度有进一步调整完善的空间,更好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通知》回应了科研人员的这一诉求。此次专项行动明确提出了“减考核”的要求。总体原则是对青年科研人员减少考核频次,实行聘期考核、项目周期考核等中长周期考核评价,简化、淡化平时考核。同时,关注青年科研人员的现实生活困难,在考核评价、岗位聘用等环节,对孕哺期女性科研人员适当放宽期限要求、延长评聘考核期限。
此次专项行动中,中央层面将重点完善考核评价方式的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青年科学家项目,对探索性强、研发风险高的前沿领域科研项目,建立尽职免予追责机制。这项工作由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一直以来,党中央对于减轻科研人员工作负担都十分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此次专项行动也被称为减负行动3.0,此前由科技部牵头统筹,先后开展了两次科研人员减负的专项行动,分别被称为减负行动1.0和减负行动2.0。
《通知》还提出,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不要求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列席接待性会议。政府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非因专业性、政策性业务必需,原则上不借调在一线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科研人员,确需借调的不安排青年科研人员从事一般行政事务性工作。
此次专项行动也着手解决这一痛点问题,《通知》提出,合理评价青年科研人员实际工作贡献,在科研相关绩效考核评价中,根据岗位特点分类设置评价指标,对履行岗位职责、参与的科研工作、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成果转化成效等情况均作为贡献予以认可,避免仅以有署名的成果作为考核评价依据,避免简单强调成果转化数量、金额。